正向教養是有別於傳統打罵的教育方法,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,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與責任感,取代責罵與懲罰的傳統教養機制。
本文重點摘要
正向教養(英文:Positive Discipline)又稱正向管教,是源於阿德勒心理學,強調透過尊重、鼓勵、合作和平等的關係來對待孩子的教育學派,主張透過建設性對話的方式,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與責任感,取代責罵與懲罰的傳統教養機制。
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數位期刊指出,心理學家阿德勒(Alfred Adler)雖然沒有在他自己的著作中直接使用「正向教養」一詞,但他與同事德瑞克斯(Rudolf Dreikurs)所共同發展的「個體心理學」理論系統,卻深深影響了正向教養的核心精神。
想更了解阿德勒,可以閱讀我們整理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(https://premium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95988)
正向教養學逐漸受到重視的源自於1981 年時,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尼爾森(Jane Nelsen)寫下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(Positive Discipline)》一書,她以阿德勒和德瑞克斯的理論為基礎,正式探討如何在家庭及教育環境中應用,為父母、教師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教養關係提供了實作依據。
尼爾森(Jane Nelsen)提出正向管教的5大核心原則包括:
正向教養的五大核心原則強調以尊重和鼓勵為基礎,透過建立連結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與價值感,以避免懲罰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此外,正向教養方式也致力於培養珍貴的社會與生活技能,同時鼓勵孩子自我發現,發掘自身能力並以正向方式運用,為孩子的成長與未來奠定堅實基礎。
根據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》、密西根州立大學等資料可以發現,正向教養和傳統教養方式有以下差異:
比較項目 | 正向教養 | 傳統教養方式 |
關係基礎 | 與孩子雙方互相尊重、平等的關係 | 上下從屬的地位差距,孩子應服從權威 |
教養目標 | 著重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,期望孩子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的獨立個體 | 主要目標是讓孩子順從父母或教師的規範,缺乏對孩子長期成長需求的考量 |
溝通模式 | 強調傾聽、互相尊重,透過詢問和討論來引導孩子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| 傾向單向命令、指示,限制孩子的話語權,也不在乎孩子們的意見或感受 |
互動方式 | 對孩子展現尊重和平等,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,運用建設性的教養、對話方法,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| 通常採用權威式管教或獨裁態度,強調家長或教師的主導地位,並以懲罰或獎勵來控制行為 |
情緒管理 | 幫助孩子辨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,教導如何以積極的方式表達需求與情感 | 忽視孩子的情緒需求,使用懲罰來迫使孩子服從命令,可能會導致孩子感到羞辱、怨恨,但無法真正理解行為的後果 |
教育影響 | 強化親子連結,增進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| 可能導致疏離感或叛逆 |
從上表可以看出,正向教養強調尊重與合作,注重長期效果及孩子整體成長,而傳統教養方式則側重權威與規範,強調短期的服從效果。
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父母選擇更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教育方式,從而培養出具有責任感、社會技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下一代。接下來就進一步認識正向教養的優缺點有哪些。
父母在選擇孩子的教養法時,應正確的理解優缺點,在實踐時才能更有效運用正向教養,達到最佳教育效果。
根據Attachment Parenting、Healthline、 Mental Health Center Kids等美國健康與親子教育媒體,正向教養具有以下優點:
同時,正向教養也可能存在以下缺點:
正向教養具備促進親子關係、帶來長期行為改變、培養生活技能與鼓勵自律等多重優點,但也更加考驗父母或師長的耐心、一致性,在面對某些嚴重行為問題時可能需結合其他干預方式。
網址:https://www.leaderkid.com.tw/2024/11/01/241101/2/